会计年度 | 五

生产成本

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成本核算。
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包括料工费,在生成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都计入生产成本中去,具体的料工费包括,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是成本类科目的间接成本,期末需要将此账户下的余额转入到“生产成本”。
当在产品生产完成之后,“生产成本”最终结转到“库存商品”,也就是商品入库的过程;

具体的账务处理如下:
1,购买原材料入库:
借:原材料
贷:银行存款
2,生产时领用原材料:
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3,计提生产工人的工资:
借:生产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
4,发放员工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5,产生制造费用时(水电费等):
借:制造费用
贷:银行存款
6,分配、结转制造费用(制造费用为间接成本,期末进行结转):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7,生产完工后,商品入库: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8,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9,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10,结转损益:
1>,损益 – 费用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2>,损益 – 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成本与费用的关系:
费用包括:
1,成本的费用:
①,完成产品费用 -> 产品成本(库存商品);
②,在产品费用(未完工的)。
2,期间费用(已经完工的库存商品所):
①,销售费用;
②,管理费用;
③,财务费用。

通俗的说,成本就是产品未生产为成品时候所产生的一切费用,跟商品的售价有直接联系;
“制造费用”属于制造过程中的间接成本,最终分配到生产成本里去。
费用是产品已经生产完成后,所发生的各种费用,例如销售费用,维护费用,折旧等费用,跟商品的售价直接联系,但是跟企业的损益有直接联系。

详细:

生产型企业在制造商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的生产费用,称为生产成本,商品的成本主要包括:
1,生产成本,其中生产成本包括“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
2,制造费用,制造费用为成本类科目的间接费用,期末全部结转到生产成本;
3,研发支出,包括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结转到企业资产里,费用化支出结转到企业的管理费用里边。

辅助生产成本,为企业为了生产产品,辅助车间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费用,计入“生成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也就是为生产产品,生产时所发生的辅助费用,例如耗电,耗热,耗能等一些列辅助费用。例如:
1,企业发生的间接成本
借:制造费用
贷:银行存款
2,间接费用转成本
借: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产品成本的归集:
产品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所遵守的基本原则:
1,收益性原则,谁受益谁承担;
2,及时性原则,及时对产品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分配,不能延期;
3,成本效益性原则,产品成本分配所产生的后期效益,要远大于产品成本本身;
4,基本性原则,分配时要完整、准确;
5,管理性原则,成本的管理,对企业的成本的全局把控。

重点:企业最终归集和分配的成本应当在期末全部调整成实际成本,不能以计划成本、标准成本、定额成本等进行代替分配。

产品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产品成本按照其生产所发生的要素费用分类核算制造企业的成本费用。
一,涉及的科目有:
1,“生产成本”;
也就是直接计入“生产成本”所发生的费用,例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
“生产成本”包括“生产成本 – 基本生产成本”,“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2,“制造费用”;
企业各生产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以及其他制造费用。是指应有生产成本负担的,不能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的有关费用,期末结转到“生产成本”里的费用。

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1,产品成本的划分;
2,成本与费用的关系;
3,成本费用;
4,期间费用。

产品成本的包含项目:
1,直接材料;
2,燃料及动力;
3,直接人工;
4,制造费用;(间接成本,包括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机器折旧、水电、耗能);
5,增设的“停工损失”、“废品损失”等项目。

产品成本的分配:
对于能够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对于不能够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需进行归集,然后分配计入到“生产成本”中去。

分配的标准公式:
产品成本分配率 = 待分配金额 / 分配标准之和
产品成本分配的金额 = 分配率 * 该产品的分配标准

分配标准有:产品重量、数量、产品定额、产品耗费的工时等。
例如:
某产品的分配率为:
分配率 = 花费该材料的总金额 /(A产品的数量 + B产品的数量),所以,这里的分配率指一个产品平均花费的金额。
有些则是一小时平均花费的成本金额、一千克平均花费的成本金额等。
那么,A产品消耗分成本费用 = 分配率 * A产品的生产数量
B产品消耗分成本费用 = 分配率 * B产品的生产数量
1,材料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 – 基本生产成本 – A产品 8000
生产成本 – 基本生产成本 – B产品 10000
贷:原材料 18000

2,直接人工的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 – 基本生产成本 – A产品(直接人工)
贷:应付职工薪酬
2-1,分配的分录:
借:生产成本 – 基本生产成本 – A产品(职工薪酬)
借:生产成本 – 基本生产成本 – B产品(职工薪酬)
贷:应付职工薪酬

辅助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涉及科目:“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辅助成产成本为,生产产品时所发生的辅助费用,也称辅助成产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的归集:
1,将发生的辅助生产成本计入到“制造费用”,期末结转到生产成本及其他费用中去,例如:
(1-1),产生制造费用:
借:制造费用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银行存款
(1-2),产生辅助生产成本的时候:
借: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
累计折旧
(2),将辅助生产成本分配给各个收益对象:
借:制造费用 – 1车间 2100W
制造费用 – 2车间 900W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3)最终将制造费用结转到生成成本中去:
借:生产成本 – 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其中“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最终结转到“本年利润”当中去。
以上第(2)步,主要是将辅助生产成本分配给各个收益对象,让其明确地记录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花销是多少。辅助生产成本的归集后,最终结转为“生产成本”,也就是算到“库存商品”的成本里去。

2,制造费用很少的情况下,可以不用“制造费用”进行核算,直接计入“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科目,例如:
借: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银行存款
应付职工薪酬

辅助成产成本的分配方法:
1,直接分配法;
2,交互分配法;
3,计划成本分配法;
4,顺序分配法;
5,代数分配法。

1,直接分配法:
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发生的费用,而是将辅助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车间以外的各个收益单位或者产品成本。
例如,供热车间为辅助车间1,供电车间为辅助车间2,那么它们各自提供的热能和电能分配给其他制造车间和其他部门,其账务处理为:
①,首先产生辅助生产费用时:
借: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热
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热
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
累计折旧
②,月末生产出产品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给各个部门:
借:制造费用 – 制造A车间
制造费用 – 制造B车间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热
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电
最终将制造费用结转并分配到生产成本中去。

直接分配法下,分配率的计算为:
(总耗用 – 辅助车间之间的耗用)/ 总费用 = 分配率
各个部门或者单位的分配额为:
某单位的总耗用 * 分配率 = 某单位的分配额

2,交互分配法,辅助生产费用,在分配时,通过两次进行分配完成。
①,各个辅助车间先进行相互分配,如果各个辅助车间之间相互存在受益关系;
②,再分配辅助车间以外的各个收益单位或者产品成本进行分配。
账务处理:
①,先分配各个辅助车间之间的辅助费用:
借: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热 480
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电 48
贷: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热 48
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电 480
②,再分配除辅助车间以外的其他收益单位:
借:制造费用 – 制造A车间
制造费用 – 制造B车间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热
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电
交互分配法下,首先分配辅助车间之间的辅助费用,那么相应的辅助车间费用会有增加或者减少,例如分录1,供热增加了480,减少了48;供电增加了48,减少了480,然后算出其实际辅助费用后再分配给辅助车间以外的收益单位。

3,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下,按照其计划的单位成本进行分配,不需要计算分配率,因为计划成本法下分配率已经给出。
分配具体流程:先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核算分配,分配完之后将计划成本分配的费用和实际费用之间的差额计入“管理费用”,账务处理:
①,分配(计划成本)
借:制造费用 – 制造A车间 1812
制造费用 – 制造B车间 772
管理费用 336
销售费用 168
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热 472
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电 50
贷: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热 1250
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电 2360
②,结转成本差异:
借:管理费用 512
贷: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热 422
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 – 供电 90

4,顺序分配法;
5,代数分配法。

“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制造费用:
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成本。当制造费用发生时一般无法直接判定它所归属的成本计算对象,因而不能直接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去,而须按费用发生的地点先行归集,月终时再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间进行分配,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中。
制造费用包括企业生产部门(如生产车间) 发生的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劳动保护费、国家规定的有关环保费用、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制造费用期末无余额,全部结转到生产成本或者其他间接费用里边去。

制造费用账务处理:
1、生产车间发生的机物料消耗,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等科目。
2、发生的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职工薪酬,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3、生产车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4、生产车间支付的办公费、修理费、水电费等,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5、发生季节性的停工损失,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科目。
6、将制造费用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劳务成本”科目,贷记“制造费用”。
7、季节性生产企业制造费用全年实际发生数与分配数的差额,除其中属于为下一年开工生产作准备的可留待下一年分配外,其余部分实际发生额大于分配额的差额,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实际发生额小于分配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制造费用分配方法:
涉及科目:“制造费用”、“生产成本”。
方法:
1,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
2,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3,机器工时比例法;
4,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制造费用常用计算公式:
制造费用分配率 = 制造费用综合 / 各产品分配标准之和
分配标准值和,例如,产品生产工时总数或生产工人定额工时总数。

某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 = 该产品的分配标准 * 制造费用分配率

账务处理:
1,发生制造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
2,分配制造费用: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
废品损失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扣除回收的废品残料价值和应收赔款以后的损失。
废品损失包括两方面:
1,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除却废品材料价值以及赔付的费用后的费用;
2,可修复费用的维修费用。
涉及的科目:
“废品损失”,“废品损失”属于损益类科目中的费用类科目,记作“借增贷减”。

如果不单独核算“废品损失”,则需要将相应的费用在“生产成本 – 基本生产成本”,“原材料”等科目中进行核算。

账务处理:
1,不可修复废品的产生:
①,发生废品损失时,
借:废品损失
贷:生产成本
②,如果废品有残值时:
借:原材料
贷:废品损失
③,有赔付时,
借:应收账款
贷:废品损失
④,期末结转废品损失到生产成本,废品损失由其他正常产品的生产成本所承担,
借:生产成本
贷:废品损失
记录:所有废品损失在不能修复的状况下,直接由生产成本的贷方进行转入,记到废品损失的借方。

2,可修复的废品损失:
①,可修复废品发生修理费用:
借:废品损失
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
制造费用
②,结转维修费用的废品损失:
借:生产成本
贷:废品损失

记录:所以,企业里废品损失的总额 = 不可修复废品的成本 + 可修复废品的修理费用。

停工损失。
停工损失是由于停工超过规定期限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停工损失分为两种:
1,正常停工,正常停工下的成本损失,包括季节性停工损失、生产周期内的修理期间停工、计划内减产停工等;
2,非正常停工,包括材料或工具的短缺停工、设备故障、电力中断、自然灾害等停工。

正常的停工损失计入产品成本;非正常的停工损失计入企业档期损益“营业外支出”。
如企业不单独设置“停工损失”科目,那么在“制造费用”、“营业外支出”中进行核算。

涉及科目:“停工损失”,“停工损失”为损益类科目中的费用类科目,记作“借增贷减”。
账务处理:
①,发生停工损失时:
借:停工损失
贷:制造费用/原材料/银行存款
②,期末结转停工损失 – 正常停工下:
借:生产成本 – 基本生产成本
贷:停工损失
③,期末结转停工损失 – 非正常停工下:
借:营业外支出
贷:停工损失
PS,如果发生停工的过失有赔付的情况:
借:其他应收款
贷:停工损失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

分配产品成本的目的是为了对将来产品的销售进行定价。

在产品。
概念:指没有完成全部生产过程、不能作为商品而去销售的产品。
PS,
1,能够直接销售的半成品,属于完工产品,不属于在产品;
2,验收入库的产品不应列入在产品中。

企业一般在月末,不仅要对库存商品进行清查,也要对在产品进行清查。
库存商品清查,计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
在产品清查,计入“生产成本 – 基本生产成本”;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 本月发生生产成本 + 月初在产品成本 – 月末在产品成本

本月完工后的产品月末结转到“库存商品”;
其余的为在产品,剩余的未完成的产品发生的成本为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的账务处理: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 基本生产成本

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常用的成本分配方法: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视在产品成本为0;
2,在产品按照固定成本计价法;
3,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
4,约当产量比例法;
5,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6,在产品按完成产品成本计价法;
7,定额比例法等。

重点:
1,约当产量比例法,将在产品视为完工产品,即约当产量。约当产量下的分配率为:

分配率 = 成本之和 / (完工产品产量 + 约当产量)

约当产量,例如,期末A产品的在产品为100件,其完工程度为50%,那么约当产量等于100 * 50% = 50件。

如果在产品投入的原材料是一次投入,不需要约当,连续投入才需要约当产量。人工和制造费用一般是陆续进行投入,那么陆续投入的在产品成本需要计算约当。

产品的单位成本 = (料 +工 + 费)/ 总产量(或数量)

直接材料成本分配率 = 材料总成本 / (完工产品标准 + 在产品标准)

产品的总成本 = 期初在产品成本 + 本期所发生的成本 ,总成本最终分配给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

2,定额成本计价法
产品的全部成本减去按照定额成本计算的月末在产品成本,余额作为本期完成产品的产品成本。
此计价法适用于,消耗定额或定额比例准确,稳定,且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

3,定额比例法
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按照两者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比例进行分配。
此方法下:
直接材料的成本分配率 = (月初在产品实际材料成本 + 本月投入的实际材料成本)/(完工产品定额材料成本 + 月末在产品定额材料成本)

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

概念:
联产品:使用同种原料、通过同一生产过程同事生产出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要产品,称为联产品。
联合成本:联产品发生的成本称之为联合成本。
联产品的在产品一般比较稳定,可不计算期初、期末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全部为联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

联产品的分配方法有:
1,相对销售价格分配法;
2,实物量分配法。

1,相对销售价格分配法根据销售价格或者可变现净值进行分配,其分配率为:
A产品分配率 = A产品售价 / (A产品售价 + B产品售价+…)
A产品的成本 = 总成本 * A产品分配率

B产品分配率 = B产品售价 / (A产品售价 + B产品售价+…)
B产品的成本 = 总成本 * B产品分配率

2,实物量分配法,联合成本是以产品的实物量(数量)为基础进行分配。实物量分配法通常适用于产品的价格不稳定或者无法直接确定时。
分配率 = 联合成本(总成本) / 各联合产品的总数量(重量)
分配成本 = 分配率 * 某产品的数量

副产品成本的分配

副产品:指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使用同种原料,在生产主产品的同时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

副产品成本的分配:
在分配主产品和副产品之间的成本时,通常先确定副产品的生产成本,然后再确定主产品的生产成本。
确定副产品的方法有:
1,不计算副产品成本扣除法;
2,副产品价格按固定价格或计划价格计算法;
3,副产品只负担继续加工成本法;
4,联合产品在主副产品之间分配法;
5,副产品作价扣除法等。

所以:主产品成本 = 总产品成本 – 副产品成本

产品成本的计算

生产特点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
工业企业根据生产工艺,产品可分为:
1,单步骤生产;
2,多步骤生产。
根据其生产组织特点,有:
1,大量生产;
2,成批生产;
3,单件生产。

产品成本计算的主要方法:
1,品种法;
2,分批法;
3,分步法。
还有其他方法,例如分类法,定额法等。

1,品种法:
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适用于单步骤、大量生产的企业、如发电、供水、采掘等企业。
特点:
①,成本核算对象为产品品种;
②,一般定期(每月月末)计算产品成本;
③,月末一般不存在在产品,如果存在少量在产品,不需要计算在产品的成本,如果有大量在产品,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成本。

2,分批法:
分批法是以产品的批别作为产品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成本的一种方法。
特点:
1,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的批别;
2,产品成本的计算是不定期的;
3,产品成本的计算期和生产周期基本一致,所以计算月末在产品时,一般不存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问题。

3,分步法:
①,逐步结转分步法;
[1],综合结转分步法;
[2],分项结转分步法。
②,平行结转分步法。

成本总结:
产品根据其完成程度分为两类,一为完工产品,二位在产品,它们所对应的成本为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此二类产品,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对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
在产品成本的分配也是料、工、费的分配。月末产品成本的余额也就是在产品的余额,因为在产品没有生产完成不能结转为库存商品,只能作为成本的余额留在期末,作为下期的期初成本。
在产品的分配方法为重点。

完工产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属于间接的生产成本,期末最终归集和分配到“生产成本”中去。“生产成本”包括“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最终结转为“库存商品”,辅助生产成本归集和分配到“制造费用”和其他间接费用当中去,制造费用最终结再转到“生产成本”中,间接费用属于当期损益,最终转到“本年利润”当中。所以:
“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 – 辅助生产成本”需要通过一定的归集和分配方法去进行分配。
产品成本的分配最终须调节为实际成本,不能以计划成本、标准成本、定额成本等进行代替分配。
产品成本的料工费包括其,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折旧、摊销、工资薪金、水电费等)。
企业可能会发生停工或者产生废品,所以需要设置“停工损失”,“废品损失”科目,“废品损失”计入生产 成本,“停工损失”计入“产品成本”或“营业外支出”。

产品根据企业的的管理,可衍生出联产品或副产品,其联产品有其自己的分配方法;副产品的分配一般先计算出副产品的成本,然后倒挤出主产品的成本。

企业的生产成本的计算,根据其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架构不同,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主要的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